最新研究成果
-
11 Jan
清華大學王新泉與張林琦課題組深度解析人體中和抗體抑制新冠病毒的分子機制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于2020年初在中國武漢被發現,到目前為止,已在全球引起超過8600萬人感染,導致超過189萬的死亡病例(https://covid19.who.int/)。中和抗體和疫苗是治療和預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目前,已經有多株抗SARS-CoV-2的中和抗體被報道。中和抗體可以識別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spike)上的受體結構域(RBD)、N端結構域(NTD)或者S2結構域。最近,該研究團隊從8位SARS-CoV-2感染者體內分離并鑒定了206株特異性...
-
11 Jan
楊雪瑞課題組發現長非編碼RNA LETN控制細胞核仁形態與功能活性的關鍵作用
人類等高等哺乳動物基因組中包含大量長非編碼RNA(lncRNA),其中絕大多數功能未知。在數萬個lncRNA中,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了數百個與多種細胞過程與生理功能相關的lncRNA,但在核心細胞過程中不可或缺,起決定性關鍵作用的lncRNA仍然非常少見。近期,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雪瑞課題組首次發現了一個對于高增殖率細胞的核仁結構及功能至關重要的lncRNA,將其命名為LETN。研究還揭示了lncRNA LETN 與其互作蛋白NPM1之間的共進化關系,...
-
09 Jan
江鵬課題組發文報道T細胞感知微環境天冬酰胺的分子機制和功能
微環境中某些營養或代謝物質的存在會影響到免疫細胞的效應功能。該課題組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p53缺陷細胞內高水平的天冬酰胺合成可直接抑制LKB1-AMPK信號通路活性,進而促進了細胞的增殖和存活(De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天冬酰胺作為一種終端代謝物被腫瘤細胞大量釋放到細胞外。但是,微環境中的天冬酰胺是否具有生理或病理功能,對此卻鮮有報道。2021年1月9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細胞...
-
30 Dec
潘俊敏課題組報道IFT蛋白復合物與馬達蛋白互作的機制
纖毛是一種突出于細胞表面的細胞器,主要由纖毛膜及其包裹的細胞微管所組成。其非常保守, 在從單細胞生物到人類中都廣泛存在。纖毛可分為運動纖毛和不動纖毛。運動纖毛通過擺動來調控細胞的運動,比如纖毛蟲的運動。不動纖毛主要參與信號傳導,通過纖毛膜上的離子通道或受體感知外界的信號,如物理信號(如液流產生的機械力),化學信號(如氣味分子)和生物信號(如多肽Hedgehog)等,從而調控動物的生理穩態和發育。纖毛結構...
-
29 Dec
施一公研究組首次報道γ-分泌酶抑制劑和調節劑的分子機制
阿爾茲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簡稱AD,亦稱老年癡呆癥,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患病最廣泛,病情最嚴重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記憶缺失、運動功能障礙,最后腦功能嚴重喪失直至死亡。隨著年齡的增加,該疾病的發病概率逐漸增大,統計表明,在65歲以上人群中,其發病率高達10%,在85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更是達到30-50%。然而到目前為止,該疾病沒有任何特效藥物,預防方法和治療手段都嚴重不足,給病人及其家人造成極大...
-
18 Dec
清華閆創業課題組合作揭示單羧酸轉運復合物MCT1/Basigin-2的質子偶聯轉運機制和候選…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閆創業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學者合作發布了關于抗癌藥物靶點MCT1蛋白復合物的轉運與小分子抑制機理的重要成果。該工作通過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手段闡明MCT1的轉運機理和小分子抗癌候選藥物抑制機制,為進一步靶向MCTs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以乳酸、丙酮酸和酮體為代表的單羧酸是大多數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必需代謝產物,這些單羧酸代謝物的動態吸收和再分配主要由質子偶聯的單羧酸轉...
-
08 Dec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戚益軍課題組揭示植物miRNA產生的核心工作機制
2020年12月7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課題組在《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SERRATE通過相分離驅動擬南芥切割小體形成并促進miRNA加工”(Phase separation of SERRATE drives dicing body assembly and promotes miRNA processing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對植物miRNA產生至關重要的切割小體(Dicing body)由其核心組分SERRATE(SE)蛋白通過液-液相分...
-
08 Dec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杰課題組與合作者在《科學》上發表長文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杰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的Jane Parker課題組、Paul Schulze-Lefert課題組合作,近日發文首次報道了植物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并結合效應蛋白ATR1、形成抗病小體并作為全酶催化NAD+水解的分子機制。該研究促進了TNL下游免疫通路信號傳遞機制的研究,為理解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活化機制提供了范式。更重要的是,該研究將為抗病作物的育種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直接模型,有望減少農業上化學農藥的使用。
-
04 Dec
生命學院姚駿研究組發表合作論文報道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產生的機理研究
2020年11月23日,PNAS以Latest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由生命學院姚駿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許琪和美國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弗雷德?蓋奇(Fred Gage)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題為”Syt7缺陷通過削弱GluN2B活性產生雙相躁狂樣行為異?!?Synaptotagmin-7 deficiency induces mania-like 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through attenuating GluN2B activity)的研究論文,闡述了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 BD)躁狂情緒產生的機理...
-
04 Dec
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報道機械力感受神經元中特化細胞骨架的三維結構及其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年12月2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梁鑫課題組在線發表了題為“Katanin p60-like 1塑型機械力感受纖毛中細胞骨架”(Katanin p60-like 1 Sculpts the Cytoskeleton in Mechanosensory Cilia)的研究論文。這一工作為進一步了解生物體感受機械力信號的結構和功能基礎打開了大門。同時,本工作也首次應用電子斷層成像的方法對神經元樹突末梢中高密度的骨架結構進行了在體原位分析,為解析該類復雜結構發生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